為什麼三歲小孩都會說英語/在PUB裡學英語

2010083110:00

【聯合新聞網/文、圖摘錄自商周出版「為什麼三歲小孩都會說英語—而我卻學不會?」】

許多重要的語言學家都在研究小孩學母語的方式,並且發現,用這種方式學外語,效果非常好。本書以輕鬆有趣的故事來帶出以往語言學習的方式,並揭開不一樣的視野與學習方案:單字、文法怎麼學才好?比跟外國老師學還有效率的方法是什麼?新制托福考試如何因應?在PUB、運動場、談判桌上學英語很有效?知道如何躲在家裡學好英語嗎?只要找到對的方式,學英語也可以輕鬆又有趣。


為什麼酒店小姐都有語言天分?

為什麼酒店裡的小姐個個能言善道?不僅國台語雙聲,接待日本客人的時候講日語,接待美國人的時候講英語,而且英文歌、日本歌、台語歌、廣東歌、客家山歌通通會唱。難道酒店有什麼祕密的語言培訓課程,比外頭的補習班還厲害?還是酒店小姐個個都是深藏不漏的語言天才?

當然,酒店裡不會有什麼語言速成的武功祕笈,而是提供了絕佳的語言交流環境。在酒店工作,一定要開口說外語,才能獲得資訊、瞭解客人、跟客人建立良好關係。在酒店裡,有講外語的對象,包含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以及香港人等等。在酒店工作更要具備超強的學習動機,因為小姐們只有學好外語,用外語溝通,才能拼業績、留住客人,增加收入。

但是,難道我們為了學好外語,就得到酒店上班,當公關小姐或是少爺?當然不是!那是違反善良風俗,而且不道德的。只要我們能複製酒店裡的英語學習環境,就能迅速而有效的學好外語。譬如說,到外國人經常出入的PUB或是咖啡廳裡找外國人聊天,在工作場合裡跟客戶討價還價,都是學好英語的最佳方式。這也符合溝通式學習(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基本精神,就是使用學習中的語言去進行有意義的溝通。

在酒店裡,服務人員必須以外國客人所熟悉的外國語進行溝通,隨時關心客人的需要,噓寒問暖。其中牽涉到客人點了什麼樣的酒菜,要了什麼樣的服務,價錢是什麼,對工作人員來說,這都是「有意義的溝通」。

同樣的,如果你還未婚,也沒有男女朋友,又在PUB或咖啡館裡遇到一個外籍帥哥或是美女,你為了跟對方多聊幾句,自然會使出渾身解數,用英語或是其他外語跟對方溝通。而你越是喜歡對方,動機就越強;對你而言,那就更是「有意義的溝通」了。

也同樣的,如果你坐在談判桌上,為了一筆一百萬美金的生意在跟外國客戶談判,那你也非使用外語不可,而如果這些談話關係著你的公司的未來,關係著你的業績獎金,那當然也是「有意義的溝通」。

事實上,溝通學習法的缺點就在於,它很難在沒有外國人、而全都是本國人的課堂上進行,因為如果師生都使用同一種母語,來自同樣的國家,那老師對學生實在是太過瞭解了,不管學生在語言上犯了怎樣的錯誤,老師都還是能瞭解學生在說什麼。而當師生彼此間都很瞭解的時候,一些簡單的對話就會變得很無趣了。

舉例而言,如果一個台灣老師在台灣的課堂上問「Where are you from?」(你是從哪裡來的?),學生在回答「I am from Taiwan.」(我是從台灣來的)之後,難免會想:「老師真是明知故問嘛,真是無聊!我家跟你家不過隔著兩條街,早上還搭同一班公車,不是嗎?」

相對的,如果你是在PUB問一個老外:「Where are you from?」,而他回答「I am from Boston.」(我是從波士頓來的),那雙方的興趣就來了,你可能會問他:「How does Boston look like?」(波士頓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而他可能滔滔不絕的跟你介紹波士頓,從獨立戰爭講到波士頓紅襪隊,從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說到昆西市場(Quincy Market)。

跟一個老外聊波士頓,要比跟自己的老師聊台灣有趣多了,而在學習效果上,前者也明顯優於後者。誰說學英語一定要正經八百?誰說學英語是一件苦差事?

不怕丟臉,是學好英語的必要條件

酒店小姐的外語發音不一定漂亮,文法也不一定標準,可是為什麼她們這麼敢開口說外語?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可愛,即使說錯了,讓客人訂正一下也沒關係,說不定還可以藉機找幾個話題。日本人為什麼學不好英語?因為他們怕丟臉,不敢在課堂上開口。而越是不敢開口,英語就越是無法進步,因為英語說不好而丟臉的機會也就越高。

事實上,什麼樣的人格特徵對語言學習最有利?這一直是學者們深感興趣的研究題目,而許多的研究結果都指出,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多半都有著下列的人格特徵:

1.願意冒風險、不怕丟臉。

2.好發問。

3.有著強烈的動機。

4.正面的態度。

其中,語言學習的動機通常來自兩方面:有些人是想瞭解另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化,並設法融入那個社會,譬如移民到美國的人,通常會很想學好英語,並融入美國社會;又譬如我的朋友David,因為交了一個華裔女友,很想融入對方的家庭,因此很認真的學習華語。

另一些人學習外語的目的,是把它當作工具,來達成某種目的,譬如有很多商人想學好英語,是為了直接跟外國客戶溝通,拓展市場。

而研究發現,這兩種動機對於語言的學習都有效,差別在於「目的性」的動機,在短期內對學習的幫助比較大,而想融入另一種文化的動機,通常會比「目的性」的動機更持久。

藉由這些研究我們知道,想要學好英語,最好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怕丟臉,要努力去瞭解英國、美國、澳洲、紐西蘭等英語系國家的文化,要多發問,還要隨時對學英語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最好我們還能利用英語幫我們賺一些錢,或是達成其他的目的。

一般人認為,外向的人學英語會比內向的人進步較快。但是研究結果卻顯示,兩者的差異不大。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外向的人比較敢開口,所以在口說能力上會進步的比較快,而內向的人比較有耐心,所以在閱讀、寫作以及發音上面,會作得比較好。

不必追根究底

有些人學英語的時候非常認真,如果一個字看不懂或聽不懂,就趕快去查字典,還會順便看一下同義字、反義字、以及各種的詞性變化;而有些人學英語的時候,「讀書不求甚解」,大概瞭解意思就好了,能不查字典就不查字典,有問題也不急著解決。

在台灣的學校裡,認真的學生總是受到表揚,而不求甚解的學生是老師眼中的壞份子,總是受到處罰。但是研究顯示,學英語的時候,「不求甚解」往往才是比較有效的學習態度。不求甚解的學生比較不會受到挫折,不會受到一些小阻礙就暫停學習。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看一篇文章的時候,如果有幾個單字看不懂,不必馬上去查字典,因為通常用猜的,也可以約略猜出是什麼意思。只有當某一個生字一再出現,而我們仍然不清楚它的意思時,我們才有必要去查。同樣的,如果我們在對話的過程中聽不懂某句話,那我們也不用太過緊張,通常只要說「Pardon?」(抱歉,請再說一遍),聰明一點的外國人都會換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再說一次。

此外,有些學生的個性比較衝動,有些學生的個性比較謹慎。研究顯示,衝動型的學生常犯錯,但是學得快;而謹慎型的學生很少犯錯,但學習緩慢。長期而言,既不是很衝動、也不太謹慎的學生表現最好。

聽的懂八、九成,是最理想的狀況

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教育學院的名譽教授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在1985提出「可理解的輸入假說」(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認為當我們在學習外語時,我們聽到或讀到的訊息,應該比我們本身可以理解的程度稍微高一些,但也不能高出太多。換句話說,我們跟外國人說話的時候,能聽得懂八、九成,那會是最理想的狀況。因為如果我們全都聽懂了,那就完全沒有挑戰性,也不會進步;而如果我們大部分都聽不懂,不但痛苦,同樣地也不容易進步。

因此,如果想要靠著聽英文廣播或是看英語電影來提升自己的聽力,那我們所挑選的節目,應該要比自己的英文程度稍微高一些,要不然就必須事先閱讀相關資料,瞭解關鍵的單字意思,再收聽內容,這樣才能理解其中的對話,有助於聽力的提升。

依照克拉申教授的說法,「用猜的」就是我們提升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鍵。因此,看電視節目也有助於學習英語,如果我們看到壞人拿著槍大喊,我們猜也知道他是在罵人;而如果女主角含情脈脈的對男主角說話,我們也可以猜到,談話內容應該是感性而溫柔的。

當然,如果我們要藉著看電影來學英語,那就千萬不能依靠字幕。如果靠著看字幕來理解電影劇情,就失去「猜」的成分,也就完全失去學習英語的意義了。

語言要用力學?還是不知不覺地學?

克拉申教授提出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是「習得─學習假說」(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依照這個假說,我們在學英語的時候,與其用力的去學,還不如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來的有效。

克拉申認為,我們的語言能力可以經由「學習」(Learning)來獲得,也可以經由「習得」(Acquisition)來獲得。所謂「學習」,是透過正式的、有意識的、以獲得語言能力為目的的行為,像是在課堂裡學英語、在家裡K英語課本,都是「學習」。

而「習得」指的是非正式的、把語言當作工具來使用的行為。像是小孩子學母語、年輕人在PUB裡用英語交談、上班族在談判桌上用英語溝通,都是「習得」的過程。在習得的過程中,我們會專注在溝通上,而不是語言本身,而「習得」在獲得語言能力的效果上,要比「學習」有效得多。

克拉申更進一步認為,「學習」在我們獲得語言能力的過程中,只扮演「監督」(monitor)的角色。我們透過「習得」,獲得了說出或寫出英文(或其他語言)句子的能力,而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學會的文法等能力,則負責計畫並糾正我們大腦中所產生的句子,確定它們是符合文法的。

換句話說,克拉申認為有意識的「學習」並不能真正增加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靠著非正式的「習得」過程而獲得的。學習只能幫我們說出比較符合文法、比較優美的文句。

看到這裡,喜歡武俠小說的讀者可能會想到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的故事。在那段故事中,張三丰教的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招數,而張無忌邊學邊忘,當他忘記所有招數的時候,也就完全「習得」了太極劍法。文法就像是武功招數一樣,可以「學習」,但是本身是死的,只能拿來驗證我們「習得」的知識是否正確。

看來要是克拉申也看的懂中文的話,他一定也會喜歡《倚天屠龍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