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著
孩子的順從幾乎是無限的,為你拿東西拿得手發麻,跟著走路腳都起了泡,他們是在愛中決定順從,在意志中執行順從。
我們談論到兒童品格時,都必須談到兩點:一是順從,二是意志。對於大人,我們講的是對真理與事物本質的客觀順從,是堅持與探索真理的主觀意志。當然,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差異很大。我這裡所說的都是正面、肯定意義上的。
很多家長都知道,幼稚園的孩子怕換老師,孩子怕,家長怕,園長也怕。怕什麼呢? 怕孩子不適應。我們幼稚園小天使班的主班老師、孩子們喜愛的宋老師忽然調到北京了,這個班情緒一點波動都沒有。
蒙特梭利學校會根據老師發展情況和工作效果、根據兒童發展情況調換老師。每次調換,孩子們都非常平靜,仍像往常一樣生活。新來的老師問:「南南,請你做這道題目好嗎?」南南說:「我現在正忙著呢! 活動是不能打擾的。」新老師又問:「呂辭,請為我們彈個曲子。」呂辭說:「我不彈,因為我現在不想彈。」教務主任感慨的說:「這個班的孩子不認老師,只認真理。」所以,我們學校不怕換老師。
但是,當孩子發現老師旁邊坐著客人,老師從心裡希望孩子去活動時,孩子會感覺出來真心配合老師的工作。呂辭算題寫答案,能做上一個小時。老師知道孩子本來是不情願的,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老師。老師頓時對孩子充滿了愛和感激之情。
孩子的順從幾乎是無限的,而且無限的感人。當孩子出現順從狀態時,你讓他做什麼都可以。拿東西、端盤子、照顧小孩⋯⋯孩子會想各種辦法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而且會為做好一件事而快樂。在這順從中,兒童的意志力也就出現了。
有位家長她有次晚間上課,兒子東東沒人帶,她只好帶著上課。這位家長說:「東東,我們在上課,你不可以出聲音,也不可以亂動。你畫畫吧! 你能做到嗎?」孩子點了點頭。他才兩歲多,不到三歲! 孩子兩個小時做他自己的活動,沒有聲響。這位家長感動得不得了。
這裡既有極強的順從,又有堅強的意志。有時孩子還不能從理智中決定行為,他是從愛中決定順從,從意志中執行順從。孩子替你拿東西會把手拿到僵硬,為你走路腳都起泡了。有這樣的意志,為你拿個什麼成績,不在話下!
舊教育總是希望孩子對大人絕對順從,越順從就越認為這個孩子懂事、聽話。大人對待孩子,似乎能做的就只是說教與樹立榜樣,我們想透過這種方式使一個孩子順從我們。實際上沒有這種可能。這樣做的結果是,即使孩子表面上順從你,但內心他根本不想順從。蒙特梭利告訴我們,傳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壓抑和強迫了兒童,長久以來兒童突然發現,他不得不服從某一個人或某一位老師,這時他內在就產生出極大的壓力,這個壓力當老師不在或者沒人控制時,就會爆發出來,他就開始胡鬧。所謂有壓迫必有反抗。
真的是這樣。我們過去接收的從普通幼稚園轉來的孩子,剛來的幾天孩子格外規矩,坐著都要抬頭挺胸。幾天以後,他們發現這裡很自由,老師非常尊重他們。這個發現可不得了! 他們大喊大叫,把玩具和教具扔向天花板! 把教具架推倒在地,然後在上面跳舞⋯⋯一鬧好幾天。你們說要讓這樣的孩子安靜下來,直到達到內心順從的狀態,得費多少力量? 只能用愛! 用自由! 用燦爛的微笑! 所以,每當聽說要從其他幼稚園轉來孩子,老師們就害怕、頭痛。
直到現在還有人問我,從蒙特梭利幼稚園出來的孩子怎麼能適應這個社會?他們懷疑的理由是:我們的孩子太自由了。這些人認為從蒙特梭利幼稚園出來的孩子,不懂得守紀律。實際上正好相反,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最懂得遵守社會的準則與紀律,而且他們說到做到,他們能掌握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意志來遵守某種規則。我們的孩子去體育場看運動會,能靜靜的坐在那裡一個小時,像阿兵哥一樣,絕不會亂走亂跑,對此人們十分驚訝。實際上,我們的孩子外出到哪裡都一樣,因為他們的紀律不是在老師的喝令和壓制下建立的。
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兒童,在正常狀態下都有自我控制的力量,他會自己明白在什麼場合下應當如何做。我們幼稚園的教師常帶孩子們到飛機場、火車站、圖書館⋯⋯在哪些環境應保持安靜,孩子會自己控制。在自由中,如果無人擾亂兒童,兒童可以用心靈觀察環境,自我調節。
這樣的兒童是作為一個精神自由的人而存在的,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感覺到這個環境需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則,他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姿態。而那些對環境無法感覺的兒童,是因為他受到太大的壓制了,當壓制大到足以使他痛苦時,他不但無法掌控這個環境,而且他一旦發現這個環境中沒有人約束他,他就開始進行破壞,發洩自己。自由狀態中的兒童,因為受到尊重,因為他所有的舉止和動作都是依賴於自己的斷定,那不守紀律的現象就變成偶爾的現象了。
在華人社會,大部分家長都會認為:有兩樣東西一定是大人給予兒童的,一個是知識,一個是道德。我們不相信自然賦予人類本身一種最偉大、最高尚的精神力量,蒙特梭利說,兒童的品格、人格、智力的形成完全依賴於他自己,根本不依賴成人。兒童透過工作來建構他的一切,但這種能力六歲時就消失了。六歲以後,孩子用六歲前建構的這個基礎開始接收知識,也就是說,人生這座樓房的基礎完全是六歲前打下的,這個過程依賴兒童個人,不依賴於老師或父母。
此外,透過十多年的教育實踐,我們發現蒙特梭利的這個說法,還需要商榷。六歲以後兒童的吸收能力不一定消失,在部分孩子是可以延續到八歲,甚至更晚。
我們常說的意志,是指有目的地克服困難。比如一個孩子遇到困難,他能克服,我們就認為他有意志力。實際上,克服困難、完成工作,是兒童樂此不疲的。害怕克服困難的不是兒童,而是大人。蒙特梭利認為,兒童跟大人的命令對抗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兒童一旦有心理問題時,他就沒辦法與成人抗爭了。這個能力一旦喪失,他就開始屈服於大人,看大人的臉色,同時他的意志力就被完全的剝奪了。
所謂天才兒童是什麼樣的人呢? 他內在有一種內驅力,就像我前面所講過的,兒童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品質,這種品質會不斷告訴他「去做這件事」,他不做這件事就會覺得很痛苦。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兒童做一件事情會做得非常好,這種兒童稱為天才兒童,他不依賴於任何大人對他的強迫和扶持。
意志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兒童在自我發展過程中,自己形成了意志力。蒙特梭利在這裡提出了一個觀點,她說:「如同人們過去經常說的,我們也會感覺到支配意志或破壞意志的需要。因為我們覺得這是必要的,所以我們必然要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去強迫兒童服從。」這種現象非常多,我們經常認為不能把孩子給慣壞了,該做的事情他可以做,不該做的事就是不能讓他做。
我們有一個錯誤的概念──意志是一個中性詞。例如我們認為,一個壞人雖然很壞,但他有極強的意志力,因為他做壞事時能夠做到底。實際上不是這樣,兒童的精神胚胎指導他去做的事情,都是建設性的行為。零到六歲發展精神胚胎,把精神胚胎實體化的這個過程是建設性的。如果這些建設性行為都獲得滿足,他所有的行為就都是善的,他一生的目的就是不斷的完善自己,包括戀愛與理想。
當一個人富有理想時,這個理想實施的過程,就是意志力的表現過程。三十歲以前是一個準備自我的過程,之後,是一個不斷衝向完善的過程,是一個從生到死不斷自我完善、心靈淨化的過程。假如人的正常狀態是如此,那意志對人就非常重要。
實際上,人自然的、正常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意志力形成的過程。兒童做他感興趣的事,總能深入其中,這種深入變為專注,意志就開始形成。
很多人不認為傳統幼稚園讓孩子坐好、老師為孩子講課有什麼不好。國際上,幼稚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已經不再用口授的形式為兒童進行「教育」,兒童是不斷的透過行動來構建自己的。為什麼我們還在沿用落後一個世紀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我們沿用的是父輩的那一套教育方法,什麼新的觀念都不接受。你到任何一個國家看看,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他們都不用口授的方式進行教育。而在華人社會,兒童不能用他的行為來實現他內在的精神胚胎,他不得不乖乖的坐在那裡,不得不「聽課」。兒童太弱小了,他每天都要仰望大人,蒙特梭利說,我們常常在控制兒童的意志,我們有的時候支持兒童的意志,有的時候剝奪兒童的意
志。口授過程就是一個剝奪兒童意志力的過程。
「兒童必須透過生活自立,而獲得身體上的獨立;必須透過自由的選擇,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必須透過不受干擾的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一個人在這三方面獨立了,他的人格狀態就會被完善地建構起來了。兒童所有的自發性活動,都應得到尊重。使用意志力就是當他要做什麼的時候,他自己選擇。這個選擇的過程,是不斷使用意志的過程,你不能把他的意志閒置起來,就像把不看的書放在書架上。不能使用意志,意志力不堅定,兒童就喪失了做事情時的能力。
兒童要不斷選擇,當你不讓他做的時候,他敢與你抗爭,兒童的意志力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蒙特梭利說:「事實上,意志不會導致混亂和暴行,混亂和暴行是情緒紊亂、痛苦的表現。」蒙特梭利認為,如果孩子零至六歲沒有發展好,就會困在瑣碎事情與物質利益之中,一輩子跳不出這個圈子,就像被困在一堵圍牆裡。圍牆外面是美好和科學,但是他們卻穿不出去。人的一切努力,就在於要超越物欲本身,而達到一個精神的狀態。我們現在已經偏離了人的正常發展軌跡,不知道人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很少看到一個正常的人,所以把不正常的人當作正常的人。人如果達不到正常狀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然就是一種對抗的關係。
蒙特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名婦人問孩子:「你們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嗎?」這意味著她認為兒童的所有行為,都是隨意隨性的。孩子回答道:「不,夫人,不是我們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我們喜歡我們所做的工作。」這就變成了一種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在做他們喜歡做的活動,而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蒙特梭利說,有件事情應該是不言而喻的,意識和意志是隨著運動和活動,而發展的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是如何發展的呢?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走路。一歲時所有的兒童開始行走,當你告訴孩子不能走路時,他不可能按你說的做,他每一分鐘都是要脫離你而去走路,那麼走路做什麼呢? 因為他的腿不斷的告訴他「要走路」,他必須順應他的腿。他開始不斷的練習,直到腿的行走機能成熟以後,他走路的能力完全鞏固的時候,他就開始轉變了,他會說:「媽媽抱抱」。人就是這樣,當他產生一種願望時,他就會不斷實現這個願望,一旦實現,這個願望就被固定下來。兒童透過有意識的活動練習他的腿,這種能力一旦具備了,他就會放棄它而讓父母抱。
問題的關鍵是,意志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透過與環境有關的持續活動而發展的,因此很容易遭到破壞。蒙特梭利提到,在意志的形成過程中,人的精神是一座在秘密中自我構建的建築物,它的建築者既不是母親也不是教師,而是兒童自己。無論是母親還是教師,他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幫助兒童活動,「幫助」是他們的任務與目的。
我們通常願意進行示範教育。透過講故事,使某個人成為兒童模仿的典範,成為評論兒童對錯的裁判,兒童的想像和意志就被閒置了。這是一般教育中最常見的偏見。事實上,意志只有憑藉一個人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發展。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意志力,是在他們自發的活動中建立的,並不依靠我們沒完沒了的說教,我們不能把兒童的意志和想像閒置,意志一旦被閒置,一個人就會失去了成功的品質。
蒙特梭利說:「在過去的教育中,老師是按照一種邏輯的方式進行推理,他說:『要教育別人,我必須是很好的、完善的,我知道應該做什麼,或者不應該做什麼。所以,如果兒童要模仿我、服從我,一切都會是令人滿意的。』一切事物的根本奧秘在於服從,這就使教師的工作變得容易,甚至令人自豪,他爭辯說:『在我面前的這個人是無知的,不正常的人。我要讓他改正過來,把他變成像我這樣的人。』他在做一件《聖經》中提到的事:『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他在扮演上帝的角色。」蒙特梭利說:「大人沒有意識到他正把自己置於上帝的位置,還忘記了《聖經》中關於魔鬼是如何變成魔鬼的那些話。也就是說,他出於自豪感而想取代上帝。」老師事實上正在做一件破壞兒童創造力與意志力的事情。
兒童的精神內部進行著遠比教師、父母想像的更崇高的活動,他零到六歲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建構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師只提供給兒童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