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用學中文的進程學好英文-

2008101010:00

用學中文的進程學好英文--作家成寒的英文學習故事
◎徐孟延

用學中文的進程學好英文--作家成寒的英文學習故事

◎徐孟延 攝影◎言日中

成寒:是作家,也是翻譯。出版過許多英語有聲書,以及走訪文學名家居處的旅遊散文書,也曾經撰寫過暢銷的英文學習叢書〈躺著學英文〉。翻譯作品涵蓋各類文學與建築的書籍。
三月下旬,在台北市陽明高中舉辦的教師研習營中,有一場由作家成寒對國、高中英文老師們做的演講,主題是「看電影,賞英詩」。
會場上,成寒播放了許多的電影片段,裡頭都暗藏一些英國詩人寫的詩句。例如電影〈剛果〉中,曾出現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的詩句 "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一股寂寞的愉快衝動),尼可拉斯凱吉在〈扭轉奇蹟〉中,也曾經說了一句佛瑞斯特(Robert Frost)的詩句 "I took the road less traveled."(我選擇了較少人走的路)。而電影〈春風化雨〉中也有惠特曼(Walt Whitman)"O Captain ! My Captain ! "(喔,船長!我的船長!)…
除了欣賞電影與詩句外,成寒還帶領所有老師一起想想,詩人的句子如果置換其他名詞,會得到什麼有趣的結果,以及介紹許多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背景,佐以自己實地走訪詩人故居時的所見所聞。讓台下數十位老師聽得津津有味,沒有半點冷場。

私下訪問成寒,她說:「你相不相信,我高中聯考的時候,英文的成績只有個位數?」不只如此,她還說:「當時,我甚至因為英文怎麼讀也讀不好而想自殺。」她描述,因為自己國小六年都是班上第一名,作文比賽也會代表學校出外競賽。自尊心很強的她,怎麼也沒想到,換一個語言竟然就像天堂和地獄的距離。

從「背圖形」到「聽聲音」
上國中,開始學單字的時候,成寒覺得很痛苦,「因為我們在鄉下,從來沒聽過別人說英文,對我而言,英文是沒有聲音的圖畫。」她說,自己念英文的方式就是把整篇文章都當作圖形記下來,只要考試的句子是從課文中摘錄下來,她就可以寫對,不過萬一稍做改變,她就完全招架不了。
在她高二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當時有人送了我一套英文有聲讀物,不是很難,是經典名著改編的簡易版本。我一開始沒看書,只是聽,沒想到第一次竟然聽得懂幾個單字,接下來幾次慢慢的就可以瞭解整個故事的大意,當時我真的獲得很大很大的成就感。」
成寒說,其實她一直是想把英文學好的,所以如果有聽不懂的時候,她並沒有放棄聽下去。「再怎麼說,總是會比我之前好一些,完全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
接下來的日子裡,成寒聽了近兩百本的有聲讀物,除了朋友送的以外,她也自己去找「戰地春夢」、「茶花女」等經典名著的廣播劇來聽。她總是聽一聽,大概瞭解後才看書,她說:「有些字原本不認識,可是從不同的讀物中聽熟了,也從上下文猜出那個字的意思,後來看到書的時候,一眼就認出來了!好像終於見到廬山真面目或是遇到老朋友的感覺。」靠著大量的聽跟讀,十個月後,成寒參加托福考試,竟然得到613分的好成績。

「聽懂」才能交流
後來,成寒到美國念大學。靠著自學通過了托福考試的她,發現自己和其他參加托福補習班的華人同學有些不同,「很多同學雖然托福考得不錯,但溝通上還是常有障礙,例如常聽不懂教授在說什麼,所以會在學業上格外依賴別人;或是聽不懂外國朋友在說什麼,所以會覺得自己很格格不入,難以跟大家互動。」成寒說自己因為比較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跟人家對話的時候表情也是正確的,所以外國朋友就很樂意和她聊天。
成寒也提及,現在坊間有許多英文學習書籍會整理一些不同情境的常用口語,教大家如何「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不過事實是,許多人背了那些句子很開心,在國外迷路的時候就馬上開口向外國人問路。沒想到,外國人一開始回答,他們就傻了,因為完全聽不懂,接下來放在腦子裡的對白通通都用不上了。」她也解釋,背口語不是不好,但是「聽懂」也是溝通的要件之一,「聽」與「說」在與人交流時,缺一不可。

學語文要學到思想與內涵
除了聽得懂,能溝通之外,成寒也認為可以從聽力訓練培養出對英文的理解能力。「聽有聲書時,我不會動不動就按暫停,而是會讓帶子一直放下去,逼自己邊聽邊努力理解,有時也會跟著朗誦者一起發出聲音來讀。久而久之,就會培養出自己使用英文思考,而且迅速理解整個故事的大要。」
然而,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之後呢?她說,「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夠學習到作者的思想與背後的文化意涵。」而她雖然重視聽力,卻不認同時下流行的「全美語」教學。
成寒舉了一個朋友的例子。她的朋友讓孩子從小就待在全美語教學的國際學校,一路讀上來。刻意塑造環境的結果下,那個孩子的英文的確很優秀,但是卻一點中文都不會說。有一天那個孩子告訴媽媽,看不懂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在說什麼。奇怪的是,孩子出問題的並不是語言或閱讀能力,而是整本都看得懂,卻讀不出感覺。她的朋友問成寒:「是不是我的孩子年紀太小了?」成寒問:「孩子多大?」朋友回答:「國中了!」
成寒說,她不認為孩子是因為年紀小而不能瞭解〈傲慢與偏見〉,問題應該是出在孩子明明在台灣生長,卻一句中文也不會說,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貼近周遭的世界,導致孩子對許多身邊的事情不敏感,對人、事、物的感受力都被阻隔。在刻意營造的外語環境中,有太多情感是孩子未必能接觸得到的。

用學習中文的進程學習英文
美國孩童發展資訊網載出關於孩子口語表達的進程,裡頭說明,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由從小模仿周遭大人的語言(聽)與舉止(看)開始。(註一)
而成寒也認為,學習英文應該像從小學習中文的階段開始,「先能夠聽,聽多了就會跟著說,然後培養閱讀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看到許多聽過的單字,學起來就會很快,最後就能自然寫出文章。」至於學英文的好處,她笑著說:「自從英文學好之後,我的世界變得開闊了,我可以知道很多不同民族他們的文化、生活,以及有趣的故事與觀點,豐富了我自己。」

註一:資料來源:美國兒童發展資訊網〈幼兒口語發展〉一文。
網址:http://www.childdevelopmentinfo.com/

Designed by Orson的甜蜜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