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福教育(Orff) 之源起
卡爾·奧福(Carl Orff),是二十世紀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偉大的音樂教育家,他為兒童設計的音樂教學法,因具創造性與啟發性,尤其特別注重採用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素材,以淺近、自然、活潑的方式開啟兒童的藝術視野,普遍受到各國音樂教師及愛樂者的肯定,他主張音樂教育的目標是透過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來造就更多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奧福教學法與達克羅茲、高大宜及鈴木教學法並列為20世紀四大音樂教學主流。
奧福教學法的理念及教學特色
奧福的基本理念在於「感覺」優於「理解」,幼兒的音樂學習歷程應該著重於聽覺、肢體、觸覺的刺激,而非要求孩子理解一些艱深的樂理或抽象符號,讓孩子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初期,便能接觸到音樂的整體概念,達到創造性教學的目的。整個奧福教學法的關鍵在於「探索」和「經驗」,目的在幫助孩子累積音樂經驗,助其發展潛在的音樂性。奧福強調的是以兒童思想為中心的「人性化」教學原則,因為任何人都有學習音樂的本能,兒童只要運用所有的知覺和感情,注意周遭的事物現象,就能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更深一層的領悟。
奧福的老師希望提供一個全面而開闊的音樂視野,讓孩子在充滿音樂氣氛的環境中,愉快地去接觸音樂、感受音樂、欣賞音樂,進而研習音樂、創造音樂。
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在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而在培養一個健全的【人】;音樂教育不是菁英教育,而是人人都可以接受,都應該接受的全民教育;音樂教學不等於樂器教學,而是必須將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圖畫‥各種元素合而為一,用聽、說、唱、跳、玩等方式表達出來的藝術教育。因為,這才是符合人類情感表達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
在這個過度重視理性教育的社會,奧福教學所強調的感性教育,不啻為一項促進人格健全、平衡孩子身心發展的最佳選擇。
樂器與節奏感培養
奧福要求樂器能夠易於彈奏,而且偏好原始的樂器種類。奧福認為學習方式自簡單至複雜,從分部到整體,從個別到合作演奏,才算是完整的體驗。
奧福教學法利用「樂器合奏」作為探索聲音的主要手段,它所使用的樂器繁多,例如:有天然樂器(手、指頭、腳、膝蓋⋯等),或無音高樂器(金屬製成的三角鐵、小鈴、小鐘、雙鈴、沙球、鑼、銅鈸;木頭製成的響版、木魚、梆子、鞭聲;皮革類的大鼓、小鼓、手鼓、鈴鼓、定音鼓),有音高樂器(木琴、鐵琴、鐘琴、玻璃杯),弦樂器(大提琴、古大提琴、吉他、五度合音樂器)、管樂器(六種直笛、口哨)等,甚至奧福教學法深入各國之後,也可以根據本國特色,發展屬於本土化的樂器以使用。
結合律動與戲劇訓練,伴隨空間與繪畫的陶冶
透過身體不同的形狀,運用空間探索,做出各種高低伸展收縮的身體造型,運用絲巾、繩索、竹棍等道具,輔助孩子創造空間,讓孩子體驗以創造性的「律動」來經驗、探索空間,並為即興創作做準備。
奧福強調利用即興創作的活動作為探索音樂型式的主要手段,並利用戲劇表演活動引發孩子創造思考及創造行為,讓孩子藉由音樂、語言、舞蹈、戲劇的結合,讓孩子的想像力與幻想力能夠進入音樂的仙境。
空間與活動
奧福兒童中心的教室空間寬敞明亮,如同舞蹈教室一般,方便兒童跑跳以及進行即興或模仿的活動,在樂器方面除了強調獨奏的重要性外,更著重即興創作與合奏的表現,並運用童謠、透過語文延伸節奏能力,配合簡易動作,如拍手、拍腿、踏腳、彈指各種肢體語言及全身性的動作實際參與感覺節奏的樂趣。
奧福經常運用五聲音階伴奏,配上旋律簡單的本土押韻詩或兒歌,訓練孩子的基本節奏感,培養孩子對旋律欣賞的感受能力,不過奧福教學法也不是完全即興式的,它也採用特有的頑固伴奏(Ostinato)型式,這套型式較注重由簡單到複雜的節奏訓練,若能熟練可經常作為唱歌、遊戲、合奏、律動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