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很好帶,不太哭鬧,很少黏父母,可別高興得太早,這很有可能是自閉症的早期症狀。
有些自閉症患童喜歡靜靜看電視、玩積木,特別喜歡車子,不太會表達需求,有時會躲在一個角落,有時也會活蹦亂跳,會誤以為是過動兒。
情感與互動障礙
自閉症的核心問題主要是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層面,甚至會伴隨語言理解或表達障礙。
要診斷自閉症必須從孩子的發展史來看,所以照顧者的描述是診斷的主要工具,當然得先要排除一些器質性的疾病,例如癲癇、染色體異常、腦傷等情形,所以用腦波、影像學檢查、神經學檢查來確定。
在找不出病因的情況下,孩子在三歲之前出現以下三大類十二種症狀的六項以上,可被歸類為廣泛性發展疾患(或自閉症的症候群)。
一、社會互動的品質出現障礙:
1.不太使用非語言行為來協助溝通:鮮少眼神接觸、手勢、點頭或搖頭。
2.尚未出現合乎年齡的同儕關係:喜獨來獨往。
3.缺乏主動分享快樂、興趣或成就:不太炫耀、不太喚起大人的注意。
4.缺乏社交或情緒的共鳴:不太撒嬌、沒有同理心。
二、溝通有品質的障礙:
1.語言表達的發展遲緩:兩歲還不會講話,三歲不會講一句。
2.就算會講話,可是不太會開始或延續話題。
3.固定地重覆語句或奇特的字句。
4.缺乏多樣化的玩法或社會模仿遊戲。
三、相當固定、局限、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活動模式:
1.刻板、局限的興趣模式:如只喜歡車子或旋轉的物品。
2.固守特定的常規或儀式行為。
3.刻板重複的身體動作:拍手、跳躍、手舞。
4.持續專注於物體的一部份。
與父母教養無關
自閉症的成因可能是:遺傳、懷孕、生產過程不順、生產前後的病毒細菌感染、嬰兒期腦部感染而導致大腦功能缺損;並非跟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有關。
有些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性麻痺、神經纖維瘤、結節性腦硬化)可能會有自閉症的一些特質。自閉症可能會和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妥瑞氏症一起發生,但也常有動作協調或對感官刺激過度敏感的問題。
對單純的自閉症而言,重點不是專注力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動機(興趣),只要投其所好,就會非常專注。
需降低焦慮感
基本上,自閉症可視為另類的焦慮疾患,因為患童對陌生的環境有著說不出來的焦慮,特別孩子面對新的人事物(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任何日常生活例行規律的改變,都會讓患者緊張焦慮。
愈是緊張,就愈容易退化,甚至忘了所學過的事物。對於小孩可以透過預告、轉移注意力(唱歌、運動)、減敏治療(desensitization)和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來降低焦慮感。
對青少年成人的患者可以考慮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來治療其焦慮的傾向。
另外,國外有報告出Dogmatyl可以治療自閉症患者自傷或易怒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其涉及腦中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激素,而Risperidal則是被用來治療其攻擊破壞的行為。
教育須因材施教
六歲以前是治療自閉症的黃金時期,愈早發現,愈早治療,其預後也較好。大部份自閉症患童的進步像蝸牛一樣緩慢,也許用種人蔘的比喻較貼切。
家長若能提供一些訊息,像是孩子的喜好(包括孩子喜歡吃什麼、喜歡玩什麼)及不喜歡的的西,或是孩子喜歡跟誰在一起、孩子的發展狀況,來制定一套「因材施教」、「量身訂作」的教育計劃。
治療團隊與孩子喜愛的照顧者一起合作,在孩子感受到照顧者陪伴的安全感中,藉由喜愛的食物來引發孩子學習的動機,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這正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生存的必要條件,例如空氣、水和食物)及安全的需求(免於恐懼、危險以及被剝奪的需求)。
滿足兩大基本需求之後,接著就要邁向社會的需求(被愛和歸屬感、友誼),然後就是自尊 (自信、得到認同與尊敬)與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潛能的充分發揮)。
早期療育的目的是為家長和孩子打開溝通的管道,透過醫療和教育的結合,循序漸進地完成孩子發展的里程碑。(作者為台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